沈陽市遼中區(qū)冷子堡鎮(zhèn)是遼中區(qū)第一大鎮(zhèn),今年53歲的郭萬利在冷子堡“摸爬滾打”了整整30年,對每個村子的自然情況都了如指掌,父老鄉(xiāng)親和他像家人一樣熟悉。“郭大俠”是老百姓送給郭萬利的外號,每每遇到難心事,老百姓首先想到的就是找“郭大俠”。
人物題記
從“小郭”變成“老郭”,郭萬利盡心盡力為冷子堡的老百姓做事,每年調解矛盾糾紛上百起。郭萬利對土地政策了如指掌樣樣門清。法院邀請他專門參與土地官司,市里、區(qū)里相關部門經常請他講解有關土地的政策,以作為決策參考。
“郭大俠”的故事還有很多。
郭萬利(右)到群眾中間做工作
郭萬利畢業(yè)于沈陽紡織機械學校,在紡織廠工作一段時間后,就到冷子堡鎮(zhèn)司法所工作,這一干就是30年。30年來,他走遍冷子堡每個角落,熟悉那里的風土人情,他配合鎮(zhèn)里中心工作,把司法工作做到田間地頭,做到群眾炕頭,做到百姓心頭。
司法所的職能包括法律宣傳、人民調解、社區(qū)矯正等,這些年郭萬利做的絕大多數(shù)工作都與調解各類矛盾糾紛有關:經濟糾紛、土地糾紛、鄰里不睦、家庭贍養(yǎng)……“郭大俠”的名號就是這樣得來的。
郭萬利說,自己的工作其實沒有什么秘訣,懷揣一片真誠,秉持公平之心,把話說到老百姓心里,把事做到老百姓眼前,誰不信服?
“滅火隊員”是老百姓送給郭萬利的另一個“外號”。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,圍繞土地的矛盾糾紛時有發(fā)生。前些年,有的村民把土地轉讓了,自己到城里打工。這些年國家給政策,轉讓土地的村民又回家種地。政策調整了,有些人心理失衡,有關土地的問題就成堆了。冷子堡鎮(zhèn)有冷后、冷前兩個居民委員會和13個行政村、20個自然屯,不同程度出現(xiàn)了土地糾紛,郭萬利成了“滅火隊員”,挨個地方“蹲點”,千方百計解決問題。
冷后居委會是鎮(zhèn)政府所在地,人口多,土地流轉戶多,情況復雜。村干部最頭疼的就是收繳土地承包費問題。郭萬利和村干部、黨員、村民代表開會,分頭做工作,把地塊、養(yǎng)魚池梳理清楚,做明白“底活兒”。
比如,養(yǎng)魚池有的是自己開發(fā)的,有的是集體開發(fā)的,收費標準不一樣,這要和村民說清楚。起初有人不同意,跑到居委會拍桌子、罵干部,后來一看,對方把政策說得是真明白,慢慢地,自己的認識就上去了。僅一年時間,收繳土地承包費的工作就不難了,工作理順了。
冷前居委會的情況就復雜許多。2005年,土地“量化”,本來土地充足,結果分來分去不夠了,老百姓意見很大。新組建的居委會班子成員陸續(xù)處理一些棘手問題。居委會把郭萬利請來,郭萬利在冷前居委會忙了兩個月,光解析土地臺賬就費了不少工夫。
他一點一點理清來龍去脈,公示給老百姓。在收繳土地承包費時,郭萬利又被請來,他苦口婆心地對老百姓說:“收繳土地承包費不是干部收錢,而是你占用了國家資源就該向國家繳納承包費?!苯涍^一年多的努力,冷前居委會收繳土地承包費的工作也實現(xiàn)突破。
冷子堡鎮(zhèn)的養(yǎng)魚專業(yè)戶多,小企業(yè)多,經濟糾紛也多。郭萬利出面為他們調解,把話說明白了,雙方氣就消了。就拿收繳土地承包費來講,有人自己動手填平一個大坑種地,就拒絕交錢,郭萬利告訴他:“填坑種地就是占用了國家資源,必須繳費?!比詢烧Z就解開了對方的不解和心結。
人心是最復雜的,人的工作最難做。郭萬利說,給老百姓做工作,要做到一碗水端平。辦老百姓需要辦的事,說老百姓愛聽的話,自然而然就能走進老百姓中間去。